二元經濟:香港未來的挑戰

 

曾澍基

香港浸會大學經濟系教授

一九九八年十月十三日 (明報論壇)

 

 

如果美國利率向下、美元匯價回落的趨勢持續,從而紓解香港的聯繫匯率「不能改變」的苦惱,本地經濟可能有所轉機。更長遠未來的前景,究竟如何?董特首於施政報告內所描繪的策略架構,就算成功推行,將把香港帶往什麼的境地呢?

必須強調:「風暴後」的香港仍屬一項假設;世界性大衰退的可能性,還是不安地高。然而,董特首的第二份施政報告的前瞻性這樣明顯,我亦無妨扮演一下「未來學者」的角色。換言之,下列論據只在世界經濟不致進入蕭條的前提下才有效。

高不成、低不就的兩難

如火鳳凰再生後的香港經濟,依然可能面對高不成、低不就的兩難局面:以創新及科技為動力的高增值產業發展乏力;而中低層次的行業又未能有效吸收比從前更迅速增長的勞動力供應。

高不成的禍根在於,過往的結構失衡、泡沬現象,把本地經濟抬舉為一個成本極高的體系。風暴衝擊下,匯率不可貶,資產價格自須急降;惟基於金融安全考慮,政府又停止賣地、干預股市來承托抵押價值,避免信貸危機。另方面,名義工資的剛性意味著資本家無法為所欲為。

結果很簡單,香港整體仍是個高成本的經濟,出路只得一條:搞高增值;增值可以來自固定科技下的創新,或者科技本身的提升。

問題是有需要不等如會成功。我雖然同意大方向,但也覺得特首的主動帶點從天而降的意味,醞釀未足,社會上無共識 (某些批評者甚至說他在搞計劃經濟、社會主義),主要官員亦未全心投入。此外,藍圖依然抽象,委員會、基金之外,還須更詳細的規劃,加強政、企、學三界的聯盟,以致提高動機及培育風氣。

無論如何,創新與科技並不能解決香港的所有經濟難題,其中之一是就業。我們的人口,正以每年平均2%的速度增長,比以往的高一倍,主因是內地來港的移民。他們部份自可進入高增值與高科技的行業,但其他人士又怎麼辦?

不少心處理,結構性失業¾ ¾ 勞動力供應與需求的錯配,可能成為一大頭痛。

二元經濟的格局

香港於未來似乎無可避免會出現二元經濟 (dual economy) 的格局。政府以及各界的挑戰是處理好二個單元的內在困難,並且推動單元間的良性循環。

這些課題有待深究。在此,我只能談些初步意見。首先,我認為必須穩定地價以至樓價,因為它們是最重要的生產成本;繼續大起大落的話,結構重整就無從說起。故此,我呼籲政府儘早恢復宣佈每年檢討一次的五年賣地計劃,使市場有所依歸。八萬五不過是個指標,供地計劃的必要計算基礎之一。要遷就,未來兩三年把它降為七萬五甚至六萬五也無妨。

其次,就創新與科技帶動的高增值行業而言,政府除加快形成共識、取得支持、以及把規劃具體化之外,政策方面亦須再予商榷。現時特首似乎採用了「行業策略」(sectoral approach),欽點個別行業如資訊科技、廣播和電訊、電影、中醫藥等。這種選取「贏家」(picking the winners) 的方法,有一定的風險。另外的做法乃用「活動準則」(activity approach),例如對任何的「科研」(R&D) 開支提供稅務優惠,然後讓市場來選擇贏家。兩種方法可能要相輔相成。

其三,如何製造大量的就業機會呢?特首於施政報告內並未直接討論;但對中小型企業的支援看來是一個出路,反正它們是香港的最大僱主 (僱員佔工作人口的三分之二) 。特區政府在未來或可考慮就業的稅務優惠,例如按僱員人數計算,向企業作出退稅等措施,以擴大其採取更為勞動密集的生產技術和服務取態的誘因。此類減免,其實會由綜援及其他福利開支的下降來抵銷。

一邊為創新及高科技,另一邊則屬勞動密集的活動,這就是二元經濟的典型格局。兩個單元之間的互動關係怎樣處理?挑戰性極高。可不可以有這種的情況:時裝設計用最先進科技輔助,但數目繁多的小批量製衣則由勞動密集單元來進行呢?另外,高智能酒店的招待,能否更為「人性化」?而社會服務,又如何適當地引入科技創新?

二元之外的第三元

二元經濟處理失當,香港就會缺乏增長動力,出現嚴重的結構性失業,貧富將進一步懸殊,社會穩定必然受到挑戰。

故此,我認為特區政府於制訂未來的規劃時,不單要有高增值的目標,而且應該照顧高就業的目標。

二元經濟搞不好,後果難堪的話,香港便需要重估它與它的第三元:內地經濟的關係。經濟意義上的一國兩制,應否堅持?須作什麼改變?這都屬後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