雜思

曾澍基 (21/3/2004)

 

 

跘脚石與民主化風險

 

香港目前的困境,成因其實頗為簡單。基本上,特區的政治制度無法有效地處理兩個歷史遺留下來的缺憾:()政治精英延遲發育(underdevelopment of political elite)()本地意識型態紛雜(heterogeneity of local ideologies)

 

它們都非致命危險,但很可能令香港繼續散渙,難以振作,滑落長期下降的軌道。

 

我從來都不屬民主萬能論者,亦主張香港的發展必須放在中國全局之內考慮。但是,現實擺在眼前,香港政制的半湯不水,己成為特區發展的跘脚石,進一步的民主化乃再度邁步的必需(但非充足)條件。

 

愛國論爭、聽証風波,反映不少猜疑與偏見,亦顯示政治生態的不成熟,民間社會有必要大加催化,提升理性溝通的水平。個別評論家慨嘆在北方「高壓」之下,香港的「民主派」知識分子反應出奇地低調。從另一角度來說,這剛好驗証出特區內縱使意見分歧,但要向中央造反者根本少之又少。

 

在香港推展民主,因此並非高風險的選擇。

 

道德高地的爭奪

 

台灣的總統選舉,變得風雲詭秘。陳呂受鎗傷,繼而險勝;連宋拒絕接受「不公平」的結果,發動選舉無效之訴,並要求徹查鎗擊事件。民進黨表示尊重司法抗議程序,總統府公開了一些陳呂的驗傷照片,又指「苦肉計」說法「缺乏人性」。

 

台灣的政局會否出現動盪,惹人關注。泛籃與泛綠兩大陣營現正爭奪的是「道德高地」(moral high ground)。民進黨由受害者身份冒起,進入政治舞台取得權力,如果被証明於總統選舉中有舞弊欺騙行為,其可信性將大減,台獨的氣勢會受到嚴重挫折。相反地,連宋押了重注,以受害者自居,若真相未如其想像或相信那樣,不單他們的政治生命完疍,國親兩黨也可能消沉。

 

誰是騙子?誰輸打贏要?誰才是真正的受害者?

 

廿一世紀的衝突

 

二十世紀是意識型態的世紀:資本主義對抗共產主義。共產主義既倒,中東問題惡化,恐怖主義抬頭。亨廷頓(Samuel Huntington)所論「文明的衝突」(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),莫非會是廿一世紀的寫照?

 

簡化的分析未必有助於詳盡理解現實的大趨勢,但作為參照座標似乎不可或許。這方面,我認為「資源的爭奪」(the fight for resources)至少跟「文明的衝突」同樣重要。繼後二、三十年,石油、粮食都難以有大量的經濟替代品;惟從先進國家的積習和後進國家的發展勢頭來看,供不應求將趨向嚴峻,除非出現應用科技奇蹟。

 

當然,「文明的衝突」與「資源的爭奪」已屬互為因果,未來可能更難分難解,地緣政治及經濟關係會變得異常複雜。